宜禾園地
宜禾園地
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 2023.08

分享資訊
1.疾管署表示台灣現已進入腸病毒的流行期,針對腸病毒疫情,所幸台灣目前已開發兩支腸病毒71型疫苗,分別是國光(安特羅腸病毒71 型疫苗)與高端(腸病毒71 型疫苗),預計今年7月開始施打,不過目前腸病毒疫苗沒有健保給付,需自費施打,且疫苗均建議以肌肉注射的方式使用,並未推出口服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提出腸病毒疫苗接種建議,腸病毒 A71 型疫苗可預防重症風險,可與其他疫苗同時施打,也可以根據建議與其他疫苗間隔兩周以上。滿2個月至未滿6歲幼兒如有接種需求,可至醫院診所洽詢(如自費疫苗價格、接種劑次、劑次間隔、副作用…等),經評估後接種。

事實上,施打71型疫苗的目的為降低患病風險、降低重症機率,並不代表施打疫苗就不會得到其他型別的腸病毒,不過經臨床試驗觀察,「腸病毒71型疫苗」的副作用非常輕微(與新冠疫苗相比),因此家長可綜合各面向考量是否讓孩子施打腸病毒71型疫苗。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腸病毒目前是無法終身免疫的,且腸病毒種類繁多,無法針對每一種腸病毒都施打疫苗,因此施打疫苗後仍有機率感染腸病毒。另外,中心建議:一般小感冒可以入園(請備藥);若是一般發燒,請休息1~2天,待不燒再入園;腸胃炎請休息至少三天再入園;若是高危險傳染疾病(例如:腸病毒、紅眼症、水痘、流感...等)請在家休息一週再入園。此外,腸病毒因為沒有外套膜,不怕酒精,因此需使用肥皂洗手,以及使用稀釋後的含氯漂白水(漂白水與水的比例為1:99),來消毒孩子的玩具、遙控器、門把或桌面,避免腸病毒附著在物體上,才是標準的防治措施。家長平時就要帶孩子勤洗手,讓家裡保持通風、定時消毒,中心也嚴格執行洗手時機。除此之外,家長一定要有「孩子得腸病毒就不要去學校」的觀念,因為只要一個生病的人出現在公共場所,就會將病毒傳染給對方,進而傳染給對方家人,像雪球愈滾愈大,造成集體流行。因此,感染腸病毒的小孩就要在家休養、自我隔離,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不便之處也請家長見諒。另外爸爸媽媽可透過飲食增加孩子的免疫力,建議平常多吃深色蔬菜及水果,進而預防腸病毒喔!
Amanda老師

分享資訊
2.相信新學期開始,陸續有家長會收到自家孩子即將升班的消息.升班意味著什麼呢?表示您家寶貝年紀稍長,無論身心或各方面,都已經準備好迎接下一階段囉!許多爸媽聽見孩子升班,一方面開心孩子長大了,另一方面也會擔憂孩子是否適應.其實孩子的作息、餐飲型態、座椅、活動內容…都必須符合年紀做調整.例如:孩子大概一歲多就會開始喜歡拿筆畫畫、塗鴉、可以開始練習自己進食,所以一定要有一張適齡的桌椅,不能一直使用高度不適合自己的桌椅,會影響坐姿和生活自理能力養成,在中心,15-18個月,除非個子真的嬌小,否則用餐時間和靜態活動時,都會開始練習坐木製餐板椅,讓孩子的行動不受限制可自由進出外,也能練習正確坐姿不駝背喔!更大年紀的孩子則會換成坐一般的小椅子搭配高度合適的小桌子.有時會遇到家長問,孩子不坐可繫安全帶的椅子,自由起身活動或奔跑會容易跌倒撞受傷嗎?老師們都會如實陳述多年的現場經驗,並提前告知可能會遇到哪些狀況.孩子的安全和發展是我們的首要目標,所以當您的孩子升班,請多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做調整,並多給些鼓勵和信心喔.若有任何疑問,爸媽可以請教園長或老師們喔。         
Maggie老師

作息安排
3.您聽過2至4歲是幼兒的第一個“叛逆期“嗎?但您是否了解這時期也是幼兒情緒“秩序敏感期“呢?其實幼兒有時會因某些事情哭鬧不止,這時不一定是叛逆,而是一種執著追求、秩序感被打破的反應,因為幼兒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們認識事物,並熟悉環境。

在中心,幼兒一入園,老師會給予溫柔熱情的招呼, 安撫情緒及細心協助保育工作,果果大班的寶貝們,需練習喝水、用餐及自行午休且能與同儕間交談與互動,上午活動時間則安排,

週一、語言發展(歡唱兒歌)

週二、藝術美感創作

週三、認知、感官及精細動作操作

週四、全身性大肌肉活動

週五、社會情緒及生活自理能力培養

下午自由活動時間安排

娃娃扮演遊戲、大積木堆疊、玩具、繪本分享 ,音樂賞析 ,全方位讓幼兒主動學習並接觸到六大領域,培養秩序感,來融入團體生活中,而每天老師也會提醒孩子明天的活動是什麼,讓幼兒對於上學充滿期待及安全感。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的秩序感(因晚到而改變),俗語說「3歲定終生」,在家庭的活動中,也能創造一個有秩序感的環境,如:讓孩子自己於餐點時間到時,來做進食或是需要上廁所時就去做如廁的練習,當秩序感得到滿足後,幼兒也能夠感受到自信與快樂 ,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適應各種環境, 培養獨立自主及建立良好生活常規唷!                                          
Kitty老師

分享資訊
4.你的寶寶「嗯嗯」了嗎?寶寶便祕是家長最頭痛也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寶寶接觸食物由半流質到半固體食物逐步加入後。可能會常出現症狀有1、嬰幼兒通常每天排便,但可能會因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改變寶寶連續幾天未排便狀況,亦可能是便秘的一個症狀。2、嬰幼兒的便便應該較軟的,若便便變得硬塊(球)狀,可能是便秘的表現。3、寶寶可能因便秘而感到腹部不適或脹痛。4、嬰幼兒在便秘時,可能會無力不想動,或顯示出排便困難的樣子。5、寶寶大便會痛、會哭,甚至流血。6、寶寶因貪玩,沒有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就算便意來時,便便也只是敷衍了事,沒有排乾淨,時間久了,很多糞便積在大腸造成便秘。這時,家長可先藉由:1.寶寶飲食均衡含有足夠的蔬菜和水果,如:蔬菜(泥)木瓜(泥)火龍果(泥)熟香蕉(泥)等纖維食物。2.寶寶喝足夠的水,有助於軟化便便。3.避免給寶寶過多的較固體食物,應循序漸進地給予,並觀察注意寶寶對食物的反應。4.鼓勵寶寶多活動,例如爬行、翻身、跑…等。5.在寶寶的腹部,以順時針方向進行輕輕按摩,有助於促進腸胃的蠕動。以上方法如無法解決寶寶的便秘情況,建議配方奶更換或吃益生菌最後也可諮詢醫生。爸爸媽媽也要密切關心注意寶寶的飲食狀況和排便情況,並建立良好的排便習慣,才能確保寶寶的健康成長。                                        
Jojo老師

關照情緒
5.有家長分享孩子在家狀況時,說明自己只要一離開寶寶身邊,寶寶就開始哭鬧不休,嚴重時連去上廁所、洗澡的時間都沒有,或是自己只要一做出拿包包、換衣服等準備外出的動作,寶寶都會明顯表現出緊張不安,讓人好心疼,這樣該怎麼辦才好呢? 「分離焦慮」意指當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或孩子離開熟悉環境時,會出現強烈的不安感,經常伴隨抗拒,或是哭鬧不止的情形。孩子6個月左右開始會出現,於10~18個月到達高峰期,甚至持續到2-3歲。當然,越大孩子是聽得懂且可以慢慢溝通也會越來越好;分離焦慮是寶寶發展過程中較多孩子容易出現的反應,當寶寶了解照顧者只是暫時離開,分離焦慮就會慢慢降低;相反地,當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的離開毫無反應時,照顧者也最好注意觀察寶寶,是不是有其他的問題。為什麼寶寶會有分離焦慮?〈0~3歲孩子黏TT,分離焦慮作祟〉,當寶寶開始會認人,卻還沒有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就會認為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就消失不見了、不會再回來,寶寶面對的恐懼會讓他產生不安,因此會哭鬧黏人,固執要求主要照顧者留在身邊。另外,當寶寶與主要照顧者的相處過於親密,也會讓寶寶格外無法與主要照顧者分離;如果主要照顧者對孩子過於保護、寵愛,因而減少了寶寶與他人的互動,也有可能讓寶寶在獨處或適應新環境等方面較有困難。不少專家都叮嚀,面對分離焦慮的寶寶,絕對不要偷偷離開,偷偷離開會讓寶寶對主要照顧者失去信任,因此如果需要出門,離開時一定要跟孩子說「Bye Bye」,平時如果要去泡奶或上廁所,可以讓寶寶隨時聽到大人的聲音,並且給寶寶最愛且熟悉的毛毯或布偶,增加安全感。如果要將寶寶託付給其他人,最好是寶寶已經很熟悉的人,例如一起居住、經常見面的親人等,寶寶會適應得比較快,如果需要託負給臨時保母、朋友等新的照顧者,也要預留讓寶寶和他們熟悉的時間,而在這段過渡期,寶寶也需要有您的陪同。告訴孩子自己的暫時離開「馬上就會回來」必須謹守承諾,久了之後寶寶就會明白你真的只是暫時離開。

可以在熟悉環境裡跟寶寶玩遊戲,例如躲貓貓,或是杯中藏球,猜猜球在哪一個杯子裡,這些小遊戲都有助於讓寶寶理解暫時看不見的東西不等於消失,對於克服分離焦慮也會有幫助。

面對分離焦慮的寶寶,不建議使用情感威脅或忽視寶寶情感的方式應對,這些也可能會加重寶寶分離焦慮的情況。

上述情形若有符合您家寶寶,可以與班導師討論,該怎麼做,對寶寶才是最好的改善方式唷!                                            
Lily老師


分享資訊
6.新學期開始相信家長們都知道,有些哥哥姐姐們陸續畢業後,中小班的孩子緊接著升班,而小班也會陸續有新生入園,此時小班家長們也會擔憂孩子們是否能好好適應環境呢?在中心老師們會慢慢的陪伴孩子們適應環境及人、事、物,也會安撫孩子們的情緒,在飲食方面以不強迫餵食為主,待孩子漸漸適應後,協助及鼓勵孩子們盡量將餐點完食,小班睡眠時間原則是中午及傍晚各入睡一次(新生兒-喝奶-玩耍-睡覺),會以孩子個別需求稍作調整。小班孩子通常以保育為主,當然老師也會安排孩子,每週2次的簡單活動課程,並將活動照片傳至Nina園長媽咪,後續轉傳給家長喔~那老師會安排哪些簡單活動課程呢?以下提供資訊給家長參考~

 

1、嬰兒按摩課程:在孩子更換衣服時,會以身體乳液輕柔的按摩孩子身體,可以讓孩子與照顧者關係更親密,也能放鬆和情感聯繫。

2、感官刺激活動:提供各種感官刺激,如觸摸不同材質的物品、聆聽柔和的音樂,以及觀察色彩鮮豔的圖片。

3、閱讀繪本:運用圖片、布書、觸覺書或適合孩子的繪本與寶寶進行閱讀,這有助於語言和視覺發展。

4、音樂和歌唱:播放輕柔的音樂,一起與孩子互動哼唱,或使用輕音樂進行肢體遊戲互動。

5、玩具探索:提供適齡的玩具,讓寶寶探索抓握、觸摸和操作的樂趣。

6、社交遊戲:使用面部表情和聲音進行社交遊戲,如“躲貓貓”和“捉迷藏”。

以上這些活動會依孩子個別需求而提供,家長在家中也能與寶寶一起互動,並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小Emma老師

回應嬰幼兒
7.較大一點的孩子新生入園,老師觀察孩子時,多數都是自己玩,因孩子會認為眼前的教玩具都是屬於自己的,一開始無法與同學們一起玩、一起分享,但因學校是屬於小型的團體生活,孩子慢慢的在團體生活中學會與同儕互動、學習與模仿,與他人也會有出現衝突,這都是要經歷一段時間引導才能獲得改善的。(老師引導孩子藉由等待、輪流、合作進而可以與同學們分享這是一種社會化行為)。這種行為早在嬰兒時期就慢慢有了,又為何已會走路的孩子還不懂的與他人分享呢!因孩子知道不分享是開始了解到分享就不能獨自擁有了。所以老師會藉由一些團體活動增加幼兒們之間的分享、等待、輪流與他人合作最後還能讓孩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唷!當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們有了合作概念及分享的概念,讓幼兒透過遊戲中學習,因此孩子與孩子之間慢慢可建立起良好的社交關係。                                                 
Betty老師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