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共讀圖畫書
1.親愛的家長,您們今天陪家裡的寶貝共讀了嗎?親子共讀,顧名思義是家長陪著孩子共同閱讀圖畫書,是培養和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共度時光的日常生活習慣,在這段時間裏,爸爸媽媽不用心急的唸完整本書,或是急著想讓孩子知道故事的內容,而是重在營造親子相處的時光,與父母互動,才是親子共讀的意義所在。家長可挑選顏色鮮明,對比強烈,圖大字少書籍,除了視覺來吸引寶寶注意外,也可挑選觸覺書,例如:有仿造動物的毛,特殊的書頁,都是很適合共讀的繪本喔!家長可以一邊說故事,一邊用手指慢慢的去指圖案或文字,讓寶寶的眼睛跟著慢慢的移動,家長們可以不用順著故事的頁數說,而是要觀察寶寶的反應做調整並做出適當的回應。
0~6歲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黃金期,親子共讀非常有助於學齡前寶寶的腦部發展,更能啟發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也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與情感唷!
Miya老師
適合發展
2.我的寶寶吃手怎麼辦?(0~1)歲寶寶會吸吮、咀嚼、吞嚥等方式獲得滿足感,也會想把他們看到的東西都放到嘴裡感受一下,這個階段稱之為口腔期,因此通常中心建議寶寶滿月後,可適時的幫寶寶準備安撫奶嘴,滿足口腔需求;照顧者也會發現寶寶在2-3個月大時,會將小手放到嘴巴裡咬,這也是寶寶探索的發展過程,代表寶寶的神經、肌肉、感覺等發展已準備好囉!當他能將手手、玩具放到嘴裡,認識自我與探索環境的同時也能讓寶寶得到安全感。4-6個月時家長可替寶寶準備1、軟硬適中且安全無毒長型的固齒器,讓寶寶藉由啃咬來安撫自己,也能適時的練習抓握。2、中心或家裡皆提供色彩鮮明與安全感的床邊吊飾或觸覺版,讓寶寶嘗試伸手去碰觸探索,逗弄著寶寶可增加寶寶與照顧者間的互動。3、盡量在練習副食品時提供不同的食材刺激寶寶的口腔,能有練習咀嚼與吞嚥的機會。4、多與寶寶說說話及擁抱來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對於日後也較不易對吃手或吸吮奶嘴有過度依賴的情形,在日後的情緒發展也有正向的幫助;反之吸吮奶嘴是在孩子需要時才給予,能安撫小小孩的最佳選擇,家長不用擔心有戒不掉的問題唷!
jojo老師
分享資訊
3.幼兒常見的疾病中,最令園所及家長聞風喪膽就屬腸病毒感染。腸病毒是透過腸胃道(糞便、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打噴嚏)傳染,基本上「病毒不會憑空而來」,只要沒有勤洗手,就會把病毒帶回家,多留意衛生習慣,可避免腸病毒進入校園與家庭。其實腸病毒台灣一年四季都有案例,一般到了3月下旬、天氣慢慢轉熱,病例會慢慢增加,5、6月是高峰,7、8月會稍稍下降,但到了9月開學季,又會有另一波感染潮,不僅5歲以下的孩童需多注意,大人也有可能被感染腸病毒總共有七十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輕微發燒,伴隨泡疹性咽峽炎,或者手足口症的症狀。所謂泡疹性咽峽炎,症狀包括發燒、在喉嚨的部分出現小水泡及潰瘍,集中在口腔內部,包括兩側黏膜,因此吞嚥就痛,不肯喝奶,什麼東西都吃不下,甚至口水一直流;至於手足口症,則是除了上述的咽峽水泡潰瘍之外,在孩子的手掌和腳掌,同時出現一粒一粒紅色的丘疹,多了這些症狀我們就稱之為手足口症。其中腸病毒71型,除了引起泡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症之外,還會進一步侵犯到腦幹,讓病童昏迷甚至死亡。目前大醫院都有腸病毒71型檢驗試劑,但就算驗出腸病毒71型陽性,其重症率也僅約萬分之三,大多數的病童不會因昏迷而死亡。值得高興的是,台灣的腸病毒71型疫苗已經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預計今年(2023年)在台灣出貨,鎖定出生兩個月至12歲的兒童,以自費為主,只需打兩劑、副作用少、劑量小,對兒童接種者來說非常友善。但是要提醒家長,這支疫苗只能預防腸病毒71型,接種後還是會感染到其他型別的腸病毒。換句話說,這支疫苗是「預防腸病毒重症」的疫苗,並無法預防泡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症等疾病喔!腸病毒沒有外套膜,不怕酒精,因此需使用肥皂洗手,嚴格遵循「溼、搓、沖、捧、擦」與「內、外、夾、弓、大、立、腕」這些洗手歩驟,以及使用稀釋後的含氯漂白水(漂白水與水的比例為1:99),消毒孩子的玩具、遙控器、門把或桌面,避免腸病毒附著在物體上,才是標準的防治措施。 家長平時就要帶孩子勤洗手,讓家裡保持通風、定時消毒,即可降低「中獎率」。除此之外,家長一定要有「孩子得腸病毒就不要去學校」的觀念,因為只要一個生病的人出現在公共場所,就會將病毒傳染給對方,進而傳染給對方家人,像雪球愈滾愈大,造成集體流行。因此,感染腸病毒的小孩就要在家休養、自我隔離,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另外家長可透過飲食增加幼童的免疫力,建議幼童平常多吃深色蔬菜及水果與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進而預防腸病毒喔!
Amanda老師
分享資訊
4.最近天氣忽冷忽熱,正是季節轉換時期,蚊子也慢慢的出來嗡嗡嗡嗡!每當下雨過後蚊蟲也特別多,孩子體溫本就較為偏高,再加上孩子跑跑跳跳過後,體溫也就變得更高一些,此時孩子也較容易被蚊蟲叮咬;如體質較為敏感的孩子,被蚊子叮咬後,紅腫得很誇張,甚至可以腫成兩隻腳不一樣大,那就是血管性水腫了。孩子因搔癢抓破皮,易導致細菌入侵引發紅腫發炎,嚴重的話有可能會病變為『蜂窩性組織炎』。這樣的狀況也只能待孩子年紀大一點之後,免疫系統較為成熟,才會慢慢改善。中心為避免寶貝被蚊蟲叮咬,也會定期消毒環境,並於上、下午時段(早、晚值班老師),將會在中心各角落處噴上防蚊液,在家長接送孩子時,大門也會隨手拉上紗門或關上大門,降低蚊蟲飛進教室裏,若家長還是擔心寶貝不小心被蚊蟲叮咬,也請家長在孩子書包內,準備適合孩子用的防蚊液(乳)或防蚊貼,老師則會在需要時(如:放學時或到中庭遊玩時),替孩子噴(擦)上或貼上,預防蚊蟲叮咬用品喔~另外提醒家長,天氣炎熱出遊在外,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孩子專用的防曬乳、也可攜帶帽子、遮陽傘及輕薄外套;隨時讓孩子多補充水分避免中暑。若防曬及防蚊液兩者都要使用,建議先替孩子擦防曬,因為防曬一定要抹在皮膚上,防蚊噴在衣物能達到驅蟲的作用就可以,先後順序最好是先防曬再防蚊喔!這樣效果較好也較為安全,同時兼顧防晒與防蚊作用。不知家長有無發現,接近2歲或2歲以上的幼兒,時常喜歡手指物品,問大人“這是什麼形狀?”,也開始會說出簡易的形狀名稱,例如:圓形,三角形...等,其實形狀的辨識是孩子視覺能力中的一種。從小開始,爸媽就可以培養孩子形狀辨識與分類的能力,除了日常中隨處可見的物品可認識形狀外,也可以透過教玩具或是小遊戲,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學會區分各種形狀的輪廓,藉此培養幼兒對形狀的認知.2歲以上的孩子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或從探索中發現形狀的特性,尤其喜歡玩形狀,顏色分類或是輪廓,影子的對應遊戲等;待幼兒年紀漸長,會具備組合物品的能力,這時可以開始嘗試不同難度的遊戲,例:形狀活動鑰匙玩具,不規則物品的輪廓對應...等,透過遊戲,強化了幼兒的形狀概念,和手眼協調能力外,也幫助幼兒了解形狀的特性.在中心,老師們都會安排合適的活動來引導幼兒學習,爸媽可以陪您家寶貝做類似的遊戲,也可在日常對話中,加入形狀或顏色的名稱,來加深孩子們的印象喔!
小Emma老師
共讀圖畫書
5.孩子在睡覺前家長可以說個睡前小故事,慢慢增加孩子的穩定性,讓孩子在睡前放鬆心情慢慢地舒服、且舒適的進入睡眠;睡前故事除能安撫孩子入睡,同時也增添孩子的安全感,更能培養親子之間的互動與親密關係。在校老師們會利用中午孩子準備入睡前,每週至少3次左右說說睡前故事給孩子聽,來增加入眠的穩定性。
中心提供0~3歲很棒的書籍讓爸爸、媽媽參考,例如:月亮晚安、晚安寶貝、睡覺了晚安、睡前100個親親…等等。藉由簡單圖大字少繪本、立體觸摸書、布書、翻翻書、有聲書等-在中心老師在說故事中,也會運用簡單兒語化(勿一字一字平淡唸)有著高低聲音的語調、手勢的變化等來說睡前故事給孩子聽,孩子都會聽得很專心且慢慢的進入夢鄉。希望家長在工作忙碌之餘撥冗一點點時間陪伴孩子一同共讀,最重要是您的用心陪伴,(爸爸媽媽的付出)孩子一定能感受到,家長對孩子滿滿的愛喔!
Betty老師
適合發展
6.相信爸媽在孩子出生後,會陸續添購適齡玩具,來讓孩子使用,但是,您有沒有發現,有時上千元玩具對孩子的吸引力,竟然比不上家中的遙控器,爸媽的拖鞋.…看見孩子對自己購買的玩具興趣缺缺,的確會讓家長失望啊!其實,處在日新月累的科技時代,便捷的玩具或各類育兒產品,甚至是3C產品,讓養育孩子變得輕鬆,但是大自然對孩子身心發展的益處,是任何高端產品比不上的.當年紀稍大的孩子在家吵著要看電視,玩手機時,爸媽不妨帶出門去從事戶外活動喔.中心雖然每週安排大肌肉活動,或是在天氣晴朗時,帶孩子們到社區中庭活動(踢球、吹泡泡、騎車...等)對2歲以上的孩子,這樣的活動量仍嫌不足夠.中心推薦幾個幼兒們喜愛的大肌肉活動供爸媽參考,讓小朋友練習運用到身體不同的大肌肉及加強肢體協調能力,1.溜滑梯:小朋友玩溜滑梯需要爬上爬下,需要運用身體、手、腳的大肌肉。2.平衡板:走平衡板需要用到四肢、手和腳的穩定和平衡,對於提升平衡感很有幫助。3.push bike:玩push bike需要用到腿部肌肉跟身體的平衡。4.球類遊戲:踢球、扔、接球等活動,可訓練肢體協調性、增加感覺統合。5.吹泡泡:泡泡遊戲無論是練習用口吹出泡泡來訓練口腔肌肉或是單純的追逐拍打漂浮在空中的泡泡,都能增加孩子的反應力和運動量呢!家長、孩子一起活動可以增加親子感情,大人也能從中舒壓,是很好的親子互動喔!
Maggie老師
分享資訊
新冠疫情已逐漸趨緩,校園室內口罩也在3月6日後實施放寬規定,相信家長們一定很期待讓寶貝們脫下口罩,展現出可愛、稚嫩、天真、活潑的小臉龐,並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臉部表情,學習對他人情緒感受的辨識,當然也會有家長擔心寶貝,因此會感染新冠或流感,有著不同的想法。托嬰中心的幼兒年紀尚小,自我防疫觀念沒那麼強,生活自理能力相對較弱,而且果果大班在疫情期間已養成 除了用餐、喝水、午休外,都是會戴上口罩的良好生活習慣,一旦完全解封就很難再執行規範,如果遇到有生病,才需要戴上口罩避免疾病傳染(幼兒不是像大人有自律性),屆時一定不願意戴上口罩,這將造成其他幼兒的感染的風險,中心討論之後,除了上述不戴口罩的時段外,老師還是會依照課程安排所需,如大肌肉活動、語言相關課程、拍照時來適時脫下口罩,其餘時段仍會讓幼兒戴上口罩保護自己同時也保護他人;建議家長帶著寶貝,做好生活教育外亦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落實發燒或病毒性生病情形就請假在家休息2-3天,避免到校上課、上學等準則,保護自己也保護其他幼兒健康;建立多運動,不挑食的良好生活習慣;平時做好防疫措施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有對口罩養成有其他想法,也可以與班級導師或園長再做討論~
Kitty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