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分享交流小天地
分享資訊
1.多數家長會在孩子滿四個月時;在家裡替孩子做「收涎」的儀式,讓親朋好友及街坊鄰居帶給孩子滿滿的祝福~希望藉由祝福也意味著讓孩子的口水不要往外流的意思。但是隨著寶貝的月齡增加,卻發現孩子流口水的狀況似乎是越來越頻繁,口腔的周圍總是濕濕黏黏的,甚至在孩子的臉頰兩側、下巴、脖子處,都出現了惱人的「口水疹」問題。單以口腔的發展而言,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增多的原因,多與孩子學習新的口腔動作技能以及刺激有關。
例如:寶寶0~3個月時,口腔裡的唾液腺分泌未成熟,也尚未開始接觸吃副食品,也可能是鼻塞無法呼吸導致的問題。寶寶4~6個月時,開始嘗試吃副食品,此為學習咀嚼與吞嚥能力的最佳時機點。
寶寶7~9個月時是孩子萌牙期;也是口水流得更頻繁的時期。在練習吃副食品時,因口腔動作愈來愈複雜,如:吸、吞、咬、嚼等,很容易因為口腔動作不成熟,而使口中的食物或口水流出。因此孩子在6個月到1歲的階段是鍛鍊咀嚼能力的黃金時期;家長要特別留意孩子在家是否有足夠的練習機會。咀嚼功能發育正常的孩子;吞嚥能力強,不易流口水。中心也會在孩子8個月左右,請家長帶奶嘴頭式的吸管水杯,讓孩子在上午8:30及兩餐間與活動後,提供孩子練習喝水的機會,除了讓孩子養成愛喝水外,對於強化臉部的肌肉也很有幫助。
以下幾點供參考:
1.餵食副食品-(從流質→半流質→半固體→固體),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孩子慢慢的練習。
2.按摩牙齦-紗布巾沾飲用溫開水輕輕按摩牙齦處。
3.使用湯匙餵副食品時-讓嘴巴有練習開合(抿)的機會。
4.照顧者隨時保持孩子的清潔-經常更換濕掉的圍兜、保持口腔周圍乾燥;可避免造成口水疹。
另外,家中孩子若有長牙不舒服的情形,亦可請家長在家多多替孩子做臉部的按摩,可降低孩子臉部的敏感度,針對孩子日後在日常生活建立上免於排斥洗臉、刷牙、洗頭的困擾呦~
Lisa老師
分享資訊
2.少數父母發現,寶寶在轉換副食的過程中,並不習慣吃副食裡稍有硬度的食物,不是吐出來,就是直接吞了下去。為什麼會這樣呢?有可能是寶寶咀嚼能力不夠,不知道嘴巴要咬咬(咀嚼),需要大人不斷提醒,當寶寶咀嚼食物時,整個口腔及面部肌肉一起分工合作的過程,是可以慢慢進步,得到足夠的練習.寶寶就不會將咀嚼食物吐出來,而是會咀嚼後再吞下去唷!為了讓寶寶學會咀嚼,吸收更多的食物營養,我們可以這樣做 ~
中心從流質-半流質-半固體-固體,循序漸進,進行方式如下:
1、奶水裡加入米精(半匙至ㄧ匙)讓腸胃慢慢適應與增加飽足感.2、調配米糊1:1,2:2,3:3,4:4方式,且每週增量進行.3、米糊暫停,果泥開始.4、果泥與粥品一餐.5、果泥與粥品兩餐.6、果丁與粥品加上配菜.7、果丁與飯類食物,一週一次.8、果片與飯類、麵類食物,一週兩次.9、果片與飯類、麵類、水餃類,一週三次…並採循序漸進方式進行,相信透過中心長時間練習,孩子咀嚼能力,能大有進步。孩子若咀嚼肌發育不完善則影響寶寶的說話能力,更是影響寶寶的胃腸吸收(寶寶咀嚼少,影響在吃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可能導致營養不良或發育緩慢)。如果寶寶不願意咀嚼,直接吞下,還會傷害腸胃道,時間久了,會造成胃部疾病~寶寶從4-6m吞嚥期開始,需要家長假日在家的同步,1-2個月後,進入7-9m蠕嚼期,味蕾敏感食物更是多樣化,再至10-12m細嚼期,能慢慢品嚐到食物的美味,最後至1歲以上咀嚼期不僅能提高口腔、舌頭、嘴唇等器官肌肉的協調性及靈活性,对日後構音和語言發育有一定作用。此外,寶寶偶而練習吃,能滿足心理需求,也開始準備學習獨立進食,都是寶寶必需經歷的成長過程 。
若家長在這方面有任何疑問~ 亦可以詢問園長和中心班級老師喔!
Rita老師
互 動
3.睡覺時間到了,家長照顧孩子間是不是都會有一些睡眠儀式呢,多數家長把睡眠儀式在保育上當作任務,完成包尿布、換睡衣、泡奶給喝等任務之後就結束了,卻少了「互動」的機會。或許爸媽直覺的認為,孩子聽不懂,不用說的那麼多,快快睡覺即可;或許孩子不能理解文字,但會透過爸媽的聲音、肢體動作獲得安撫。爸媽說話的輕柔聲音,就是早期的語言課題,且您和孩子說的語言,對孩子未來的智力和大腦發展有重要影響唷!爸媽的言語是很好的睡前儀式,鼓勵爸媽把「說話」與「共讀」 納入睡眠儀式的一環,如此除了能增加親子間的親密感外,三歲前與寶寶持續進行有品質的對話,會對他們的腦部發展有巨大影響喔-如何進行有效對話提供給家長參考.
1.共同關注:留意幼兒正在關注的事情,共同討論內容。假設您正打算唸完一本繪本,但孩子對於書中的圖片是有興趣,我們要做的是「跟他一起探索這張圖片」,而不是急著把書唸完。
2.多說一點:例如,我們共讀時看到章魚,不是只問孩子章魚有幾隻腳,或是生物名稱。等到孩子大一點的對話,可以再引導孩子去比較章魚與螃蟹的不同及章魚的生活是什麼?他的顏色和其他生物什麼不同等等,引導孩子用不同角度說話。
3.輪流說話:
盡量使用開放式的問題,讓彼此輪流說話,鼓勵孩子多「使用」詞彙,並練習語言的內容。多和孩子聊聊天、說說話,對孩子的腦部是很有幫助的,家長發出來的聲音絕對不會輸給3C產品唷!中心老師們也會經常性說故事來增加孩子們的對語言詞彙理解,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孩子一定能學習到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喔!
Sandy老師
關照情緒
4.面對剛入園的新生孩子時,(若是6個月以上寶寶進入中心)分離焦慮的情緒特別明顯,到了中心對主要照顧者慢慢產生依賴後,照顧者分離時孩子就出現的過度擔心、焦慮症狀。孩子開始會認人,卻還沒有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就會認為主要照顧者離開視線就消失不見了、不會再回來,孩子面對的恐懼會讓他產生不安、被遺棄的感受,因此會哭鬧黏人,固執要求主要照顧者留在身邊。但家長也要放寬心,孩子分離焦離會隨著時間慢慢適應及環境熟悉後就會漸漸消失的,以下有提醒家長8個分離焦慮的處理原則提供家長參考~
1、不輕易妥協,準時將孩子送到學校。
2、 送到中心就不回頭,果斷跟孩子Say goodbye。
3、避免在孩子回家後不斷被追問在學校的狀況,讓孩子有時間消化,他們會在適當的時機主動與您分享。
4、如果擔心孩子的狀況,或是對老師、學校有疑慮,都可與老師或園長私下討論而不是在孩子面前說出。
5、要說到做到,準時出現接孩子下課。
6、家長也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踏出新的一步!
7、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照顧者可以先深呼吸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以正向的心態回應孩子,以溫和的態度和語氣,跟孩子說明要暫時離開的原因,約定要回家的時間即可。
綜合上述,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對許多照顧者來說都是一大考驗,而對寶寶來說卻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多安撫、擁抱分離焦慮的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心感,透過練習、遊戲的方式,讓分離焦慮的孩子逐漸習慣,您不在他身邊的生活,給分離焦慮的孩子多一些時間,帶著他慢慢適應新照顧者、新環境,你會察覺孩子的變化與成長哦!
Tina老師
關照情緒
5.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在2-3歲的時候就出現了,稱為「幼兒叛逆期」。「愈說愈故意耶,叫他不要丟玩具他偏要,好好的跟他說都不聽,讓人家生氣!」孩子的「故意」總能一秒惹怒大人,他們的故意行為有很多種,故意唱反調、故意聽不到、故意欺負人、故意搞破壞…你們家的寶貝會這樣嗎?其實小小孩還無法管理自己衝動性的行為,所以很容易直接表達出來,他們並不是故意讓你生氣或不喜歡你,例如:孩子知道你不希望他把食物或水倒在地上、哀嚎或是尖叫,但由於孩子很難管理自己衝動性的行為,所以他還是做了這個行為。這裡有一個規則:永遠不要把孩子衝動性的行為放在心上,因為孩子對我們的愛、感激和需要是他們無法以言語表達的,這個非常重要且是不變的真理(請爸爸媽媽每天提醒自己)。其實,有時候孩子故意,是在隱藏內心的脆弱或是無助、焦躁與不安,因為這個時期的小孩,比較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會覺得自己長大了需要被尊重,不喜歡被指揮或命令、想要自己做主,有時候也不喜歡大人主動幫忙,但常常又無法自己處理,所以總是喜歡做一些誇張的行為引起別人注意;不過也有一些兩歲多的孩子,在這段期間害怕失去寵愛,反而變得更加黏人。當孩子故意做出不合適的事或說出不得當的話時,此時我們應該慶幸是在爸爸媽媽面前,請您好好陪伴孩子經歴這個過程,讓彼此都有學習與練習的機會,試著接納孩子的感受並緩和孩子的情緒、適當的冷處理、不需要對故意事件本身有過大的反應,我們要對孩子的行為,保持一個健康和正面的看法,這才是解決現況最快和最健康的方式喔!
Amanda老師
分享資訊
6.最近時常有家長擔心的問老師,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過動?怎麽常常坐不住,套句老一輩的話「小屁屁是不是有蟲啊!」其實孩子喜歡動來動去,這是他們探索世界,滿足好奇心的方法,托嬰中心的孩子年紀偏小,正是感覺運動發展時期,因此這階段的孩子確實很難坐得住,坐得久,專心度能維持的時間也不長.加上每位孩子天生氣質不同,有的孩子需要的活動量大,有的孩子活動力偏低.由此可知,學齡前幼兒若有坐不住的現象,爸媽先別過度擔心,有些方法可幫助幼兒練習喔!例如:動態靜態活動要交替,這樣才有辦法讓孩子的大腦練習踩油門、剎車的動作,不但可訓練幼兒比較願意坐得住,也能提升專注力.另外,也可增加孩子活動的機會,讓孩子多做一些大動作的跑、跳、跨越,鑽爬的活動,藉此滿足孩子的神經系統,並從中獲得樂趣,在活動過程中,幼兒也會在大人引導下練習等待.中心的老師們安排活動時,都會依照幼兒發展來設計,學齡前的孩子要活動夠,才能學的好喔!所以爸媽也要開始帶著孩子一起動起來囉!
Maggie老師